首页 > 志书年鉴
《襄阳年鉴》2013年
2014-05-21 来源: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

农业农村经济 

概述

【概况】2012年,全市耕地面积459.64干公顷,其中水川206.43千公顷、旱地面积24316下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6631干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8%。机电排灌面积109.99下公顷。现有水库925本。其中大刑9座、中型57座小()刑176座、小(二)型683座,总库容38亿立方米、正常蓄水量24亿方米:大中小型灌区85个。其中大型5个中刑16个小刑64个,泵站2226座、机井4266眼,总装机3996万千瓦:水电站共130座,总装机54万千瓦,年均发电量21亿千瓦时。全市各类水利设施蓄引提水综合能力达45亿立方米。2012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24.5亿元,同比增长24.1%;农业增加值357.2亿元,同比增长22.5%。农民人均纯收入8684元,比上年增加1135元,同比增长15.04%,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农业项目建设】2012年,全市落实农业项目131个(含政策性项目、普惠制补贴、农业专项、产业化扶持资金等),落实各类资金234087万元,同比上年增加86195万元,增长58%。农业专项资金58类合计57718万元。主要包括: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资金、全市农村一事-议财政奖补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央补助资金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资金等。省财政产|化扶持资金24000万元,包括:襄大农牧梅园、奥星深加工体化项目10500万元:襄州、枣阳、老河口“四个一批”周转全13500万元。

【农资市场监管】2012年,农资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全市检查6个县(市)的9个城区的批发市场和12个乡镇的37个农资经营门店,涉及水稻品种154个次、玉米品种97个次棉花品种32个次,农药品种53个次,肥料品种28个次,兽药品种26个次,饲料品种13个次。抽检种子经营门店817家,对1573个种子样品进行种子净度、水分与发芽率三项质量指标检测:市种子管理局对55份杂交水稻种子样品进行品种真实性检测。农药管理部门对春季小麦上使用的12个品种杀菌剂进行检测,抽检农药126批次。市饲料办对11个生产企业、9个养殖场、30个经营门店的饲料进行抽样,并送省检验机构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农资产品,责令其限期退出市场。

【农村劳动力转移】2012年,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6.1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6万人的103%。日前,全市建立驻外省、市劳务工作站40余个,建立2000人以上的劳务输出基地20多个。全年新增转移劳力4.60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上升到100万人。农村户平输出1个劳动力。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4万个投资总额28亿元,带动5.5万名劳动力就业。

【农村“三资”监管】2012年,全市农村“三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进一步规范。市农委印发《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货币资金安全监管的通知》《关于开展农村集体“三资”规范监管审计的通知》等文件,从集体资金专户管理、定额备用金、收入严格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对村级资金收支和乡镇“三资”规范监管审计进行明确规定。农村“三资”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市99个乡镇办实行农村“三资”委托代理,涉及2463个村。有34个村完成“三资”产权制度改革,襄州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三资”规范管理示范县(全省6家)。开展第二次大规模清理土地资源合同行动,废止一批明显不合理的资源合同。3个县(市)区的6个试点村。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目标。建立了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至12月中旬,6个村全部完成试点任务,建立了社区股份合作社。全市共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2250笔(户)、13480万元。

【农业产业化】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391亿元,比上年增长34.5%,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全市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4家,总数达223家,其中省级58家、国家级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值916亿元,比上年增长46.5%;创利税39.42亿元,增长15.4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19家,增加71家;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2家(襄大农牧、奥星粮油);过10亿元的24家,增加8家。全市已拥有2个“国牌”园区、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园区加工产值852.55亿元,增长34.2%。襄州、宜城、老河口、枣阳4个农产品加工园区产值过百亿。全市涌现出“梅园”大米、“奥星”粮油、“襄大”冷鲜肉、“隆中”大头菜等一批名优特农产品。“农”字号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7个,其中2012年新增“襄大”“石花”“毫陵”“梅园”“常香缘”“珍珠液"6个新增数量占全市驰名商标总数的1/3,40多种农副产品出口并进人国内大中城市和大型超市全市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88个,投资规模124.17亿元。围绕粮食、油料、棉花、水果畜牧、蔬菜、林特七大主导产业、特色板块基地达53.3万公顷(复播),枣阳6666.7公顷政瑰老河口6666.7公顷万寿菊、襄州正大100万头生猪、保康4万公顷核桃。666.7公顷美国蓝莓等基地建设加快。市直涉农部广招商引资项目完成合同金额144.1亿元,项目实收资本5.4亿元。襄州正大襄阳百万头生猪产业项目、枣阳倪氏国际玫瑰产业园和中兴绿色技术产业园、老河口市千丽生物科技万寿菊产业园项目和新赛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园项目等一批投资额度大、带动效应强的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相继开工或投产。


【启动新一轮“三万”活动】2012年,襄阳市启动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的新-轮“三万”活动。全市各级共抽调4250名干部,组成1299个工作组,进驻2479个村,投工投劳237万个,投入机械2万多台(套),完成投资近6亿元,整治扩挖塘堰16595口(处),占计划任务的119.9%;清淤疏浚集道1648千米;维修小泵站525处,建设小水池、小水察等供水工程445处;新增蓄水量1.54亿方,新增旱涝保收面积3000公顷,改善灌溉面积8667公顷,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以“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为主题的“三万”活动中,全市共组织4880多名干部,组成1324个工作组(其中省级111个、市级115个、县级1198个);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干部座谈会多种形式的会议4200余场次,认真宣传十八大精神和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和《致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90多万份,征求群众意见1.1万条。各地各单位通过深入调研,征求群众意见,筛选整治项目,制定县级环境整治方案10个、村庄环境整治规划2450多个。组织机关干部3万多人次、投入劳力130多万人次,清理沟渠2175千米,清运垃圾15万多吨,植树284万多棵。全市配置垃圾桶14.1万个,建垃圾池2.23万个、垃圾中转房796个、垃圾中转站824座,购置垃圾车7393辆,建设垃圾填埋场等处理设施464座,配置保洁员1.09万名,评选“十星级文明户”30多万户。全市共筹集资金约5.56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68多亿元,工作组帮扶3035多万元,群众自筹1.48亿元,社会捐资1775万元,其他资金1.92亿元。

种植业

【概况】2012年,全市先后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并取得了好收成,粮食生产实现“九年增”。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51.34千公顷,总产量50.14亿千克,同比增长5.4%。襄阳市成为湖北省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首个百亿斤粮食大市,首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市夏粮播种面积380.34千公顷,产量21.4千克,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55.47千公顷,产量14.68亿千克;秋粮371千公顷,产量29.23亿千克,其中水稻199.4千公顷,产量39.45亿斤。玉米面积155.6干公顷,产量8.69亿千克。棉花种植面积29.73干公顷,产量4.13万吨。油料种植面积75.27千公顷,产量25.22万吨。其中,油菜43.67干公顷,产量11.4万吨;芝麻7.33干公顷,产量1万吨。蔬菜种植面积69.73千公顷,产量299.3万吨。茶叶、水果产量分别达1.05万吨和56.13万吨。

【农业科技推广】2012年,全市共引进水稻、玉米、棉花等新品种50余个,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17项。全面启动水稻“灿改粳”工程,建设示范基地1.33干公顷。重点组织推广了水稻机插秧、小麦精量播种、玉米增密技术、绿色植保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等20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依托市农科院,建成全省一流的生物技术实验室,启动国家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国家小麦原种扩繁基地、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和“基层农技站条件能力建设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大大增强。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全年完成培训41000人。开展大规模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1025期,累计培训农民65万人次,市、县两级700多名基层农技人员完成一次知识更新轮训。全市农作物主导品种普及率达70%,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率达90%,畜禽良种覆盖率达82%以上。开展84个部级和10个省级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其中,枣阳开展整市高产创建示范,襄州、宜城各开展一个整镇高产创建示范。襄州古驿高产示范片小麦单产创造全省最高纪录。

畜牧业

【概况】2012年、全市生猪出栏602.5万头,比上年增长4.90%:牛出栏62.9万头、增长4.20%:羊出栏1534万只,增长1.90%:禽出笼8576.2万只,增长6.1%;禽蛋产量24.99万吨,增长1.2%。畜牧业产值263.5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2%,居全省第二。全省畜牧强县和后备县达到5个(全省28个),老河口市入人围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全年抽取畜禽产品样品820个,水产品样品840个,药物残留合格率100%;生鲜乳抽检36批次,合格率100%;“瘦肉精”检测3万批次,合格率100%;兽药、饲料样品792个,合格率99%。


【畜牧产业化建设】]2012年,全市沿汉江流域重点发展生猪生产,鄂北岗地和丘陵地区发展肉牛养殖,山区发展肉羊生产,平原地区发展家禽产业,六大产业带迅速发展。六大产业带为:以宜城襄大农牧有限公司、枣阳神力公司为龙头的优质三元猪、肉鸡产业带;以樊城海信隆食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襄州金牛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肉牛产业带;以谷城荆山源公司为龙头的生态土鸡产业带;以老河口市奔月兔业、煜婷兔业为龙头的肉兔产业带;以保康绿源公司为龙头的肉鸭产业带;以丽波公司为龙头的奶牛产业带。其中,宜城襄大农牧有限公司2012年投资8000万元,新上“襄大牌”火腿肠等熟食生产线,并争取到全国驰名商标品牌。六大产业带猪、牛、羊、禽出栏(笼)量分别占全市畜禽出栏(笼)量的60%、88%。90%和93%。

【农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建设】2012年,襄阳市着力加强畜牧电子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构建畜产品供给有效调控机制,积极引导和稳定发展生产。引进湖北省中泰伟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资本运营,成立襄阳市、十堰市区域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授权服务中心,建立起鄂西北第一家现代农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了“订单畜牧业”。


【重大疫病防控】2012年,经春、秋两季普防,全市口蹄疫、猪瘟、羊痘、禽流感、鸡新城疫、猪蓝耳病等六类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密度均达到100%,做到应免尽免。秋防结束后,全市共采集猪、牛、羊、禽全血样9072份,进行免疫抗体水平监测。其中,监测鸡鸭禽流感2506只、牲畜口蹄疫1875头、猪瘟1206头,鸡新城疫1718只,猪瘟、口蹄疫、羊痘、鸡新城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等六类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合格率均达70%以上。1一7月,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对全市7个县级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验收,考核验收通过率达100%,位居全省前列。按照平原、丘陵地区800户、山区600户配备一名防疫员,每镇配备两名监督员的要求,全市聘请监督员176人、防疫员1312人。


【养殖业污染治理】2012年,全市积极探索养殖业污染治理新途径,大力推广污染治理自然灌溉“123”模式,即建一个万头猪场周边要配套200公顷地(或200公顷鱼池),同时与环保治污和农发渠道灌溉两个项目相结合,养殖业废水经过三级沉淀,通过U型渠排放到农田或鱼池。大力推广污染治理机械处理模式。全市7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结合标准化栏圈改造项目,按要求配套建设畜禽粪便、废水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设施,畜禽粪尿经机械处理后排放或循环利用。截至2012年底,全市有4443家养殖场实现无害化处理。湖北省宏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斥资5000万元兴办生物肥厂(2012年兴建),主要消化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尿和生活垃圾,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各类有机肥料,每年通过处理畜禽粪便可产生物肥20万吨,有效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水产养殖业

【概况】2012年,全市水产养殖放养面积48356公顷,占可养水域面积的95%;投放鱼种33261吨,比上年增加453吨,增长1.38%;鱼种产量37488吨,比上年增加5177吨,增长13,8%;水产品产量18.48万吨,比上年增加2191吨,增长1.2%;养殖产量16.93万吨,比上年增加32601吨,增长196%;捕捞产量15463吨,比上年减少1069吨;渔业产值236131万元,比上年增加21371万元,增长9.95%;主要养殖水面平均单产3445千克/公顷。全市完成渔业“三改一建”面积8000公顷,其中改造池塘2000公顷、改造精养鱼池3333公顷、改造小水库1333公顷、新建标准化无公害水产品基地1333公顷,建设优质水产品出口原料基地667公顷,增加小龙虾“野生寄养”面积666公顷。通过“三改一业”,年增加水产品产量2500吨,产值2000万元。


【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全市健康养殖示范场达22个,其中部级9个,省级13个,健康养殖面积14533公顷。认真组织实施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全市无公害产地达27处、面积1.2万公顷,无公害产品97个,有机产品认证3处、面积5333公顷,认证产品17个。积极组织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部、省及市级水产品抽检结果全部合格,全年没有出现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水产养殖科技进村入户工程】2012年,全市水产部门开展水产养殖科技进村人户工程活动,共组织55名水产科技人员,深入全市20个乡镇、200个村,把先进、实用的水产科学技术直接送到渔(农)民手中,促进水产科技的推广普及,提高广大渔民养殖技术水平。

【汉江伏季禁渔】4月1日—6月30日,汉江实施伏季禁渔。全市共组织各类禁渔执法行动180次,出动渔政车、船(艇)480次,出动各类执法人员1200人次;查获违禁捕捞渔船62腹次,取缔“迷魂阵”1500余米,查处电捕伯器具42台套,毒炸鱼案2起;查获非法捕捞和销售渔获物422千克,行政处罚14人。

【汉江增殖放流】4月21日,省南水北调局、省水产局与襄阳市政府在汉江鱼梁州码头共同举办汉江鱼类增殖放流活动。省发改委、省南水北调局、省水产局有关领导和代表、省水科所专家、襄阳市“四大家”领导、各城区政府分管领导、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渔政执法人员、大专院校及中小学生、环保人士、市民及渔民代表等共500余人参加活动。此次增殖放流共投入5个经济鱼类品种、不同规格苗种共计150万尾,是襄阳市历年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投人最多的一次。


【实行渔船“三证合一”制度】2012年,根据农业部及省水产局要求,襄阳市统一实行渔船“三证(渔业捕捞证、渔船登记证、渔船检验证)合一”制度。市水产局对市直365艘渔船进行严格的年度检验,责令整改不合格渔船48艘,强制报废渔船3艘。同时为365艘渔船发放牌照,为167艘捕捞船配备了灭火器、救生衣,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三证合一”换发工作任务。


【渔船互保】2012年,各地积极推进渔业互保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全市共完成渔业互保人数1761人,上缴保费收入35.2万元,全面超额完成省局下达的目标任务。及时为2名出险的船员办理理赔手续,赔付金额6000元,切实维护渔民合法权益。

农业机械化

【概况】2012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41.9亿元;农机总动力达573.1万千瓦,同比增长5.9%。拖拉机保有量39.5万台,同比增长3.9%。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01万台,增长11.1%;联合收割机1.61万台,增长17.8%;插秧机4466台,增长54.6%;各类配套农具81.2万部,农机具配套比1:2.1。全市完成机耕面积744.4千公顷,机械耕整水平达到85.8%;完成小麦机播面积195.47千公顷,机播水平达到55%;完成水稻机械插秧面积64.4千公顷,机插水平达32.3%;完成稻麦机收面积502.14千公顷,稻麦机收水平90.5%。小麦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81%,首次突破80%,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5.7%。同时启动玉米机播机收机械化作业示范推广工作,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2%。农业机械保有量和农机化作业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全市农机服务总收入37.5亿元。其中:农机作业收入达到34.97亿元,农机维修收入9435.6万元,农机及油料经销收入1.37亿元,其它农机收人2234.4万元,实现农机服务纯收入117亿元,缴纳税金5380.5万元。

【农机机构】至2012年底,全市有农机管理机构11个,管理人员114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11个,农机安全监理人员187人;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9个,从业人员110人;农机化教育培圳机构4个,从业人员96人;农机维修厂(点)1057家,从业人员3528人:农机经销机构515个,从业人员1665人: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6个,从业人员55人;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956个,从业人员6015人,其中:经工商部门正式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达119家,比上年增加37家,增长45%。建成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家。全市农机户达37.7万户,其中作业服务专业户1.59万户,资产2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1320户。

【农机科技推广】全市新增水稻插秧机械1523台,增长52.6%;新增小麦旋耕播种机械4100台,增长14.5%:新增玉米、花生、油菜、大豆等农作物收获、播种机械2732台,增长15.2%;新增农产品加工机械2485台,增长8.2%;新增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高性能机械4102台,增长11.2%。全市高性能机具增长量在30%以上,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薄弱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玉米机收和油菜直播、机收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农机安全生产】2012年,全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挂牌办证率和年检率进一步提高。全年新考驾驶证1800人,新办行车证3500副,年检机车35000台,分别增长5.3%、6.1%和8%;建成“平安农机”全国示范县(市)1个,新增“平安农机”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20个、示范户500户。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检查203次,查处无牌无证拖拉机2338台、联合收割机645台、无证驾驶816人,排查农机安全隐患1746起。。全年无重大农机安全事故。


【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组织跨区机械作业。全市组织跨区作业机械4200台,完成跨区作业面积224千公顷,其中跨省作业机械达到2600台,在外省完成作业面积183.33千公顷,为农民机手创收1.5亿元。与中石油、中石化联合出台《关于开展农机专供加油卡保障农机供油工作的通知》,向机手做出优先供油、优惠供油、优质服务和免费办理供油卡的“三优一免”承诺,保障了关键农时季节农机作业用油。与联通公司合作,实施“农机通”信息平台建设,办理跨区作业机手入户9650户,农忙期间免费为机手提供信息服务。开展了10万机手大培训、10万机具大检修、10万农机闹春耕三个“十万”活动。组织开展以机械插秧为主体的农机技术培训252期,培训农民机手2.74万人;开展机具现场演示展示活动134场次,向农民发放各类技术资料5.6万份;组织32个农机维修小分队,指导机手完成10万多台农机维护保养任务,保障了机手熟练的操作技术和机具良好的技术状态。大力开展农机化信息服务,先后通过中国农机化后忌收分,元口迪过火0儿信息网、农机信息直通车发布信息15次,在襄阳市政府网站发布信息12次,在湖北省农机化信息网发布信息17次,在襄阳农机信息网发布信息36次,通过农机通信息平台发布短信72条。

水利

【概况】2012年,全市开工各类水利工程600余处,修复水毁工程226处,渠道清淤462条、长727千米,硬化渠道581条、长8680千米,加高加固堤防11千米,加固水库25座,整治堰塘1201口,整修机井、泵站104处,完成土方838万立方米,石方187万立方米,砼144万立方米,新增蓄引提水能力214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4600公顷,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0600公顷。全市全年争取各类水利项目288个,总投资17.8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1.95亿元、地方配套5.87亿元,水利投资规模再创新高,位居全省市州第一位。枣阳、宜城、谷城3县(市)分别争取投资4.84亿元、2.72亿元和2.07亿元,分别排名全省各县(市)区的第一、第四和第八位。以“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为契机,大规模推进以田间渠系通畅、抗旱水源修复、灌区节水改造、小农水捆绑推进、当家堰塘整治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清淤疏浚渠道2375千米,维修小泵站459处,建设小水池等供水工程443处,整治堰塘16595处,超额完成堰塘整治任务和冬春农建目标。


【市水投公司成立】1月3日,襄阳水利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市委副书记、市长别必雄,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施真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虞国旗及市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揭牌仪式。襄阳水利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是市政府管理的国有投融资公司,由市城投公司、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市引丹工程管理局、市熊河水库管理处和市水利水电工程团五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金3亿元。公司主要任务是对城区九大水系进行高标准、快速度的综合整治,打造汉江现代化水利核心示范区,为城市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和生态景观支撑。


【南河、蛮河防洪治理工程】7月2一5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市主持召开会议,对襄阳市南河、蛮河防洪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南河和蛮河流域由于部分河段无防洪设施、部分堤段堤身单薄未达标、堤身填筑质量差,堤基渗漏,堤线未形成完整保护圈,部分城区河段河岸冲刷崩垮严重,沿岸防洪能力不足,遇大洪水时,易造成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为提高重要河段的防洪能力,保障当地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对汉江南河干流保康县域和谷城县域、蛮河干流南漳县域和宜城市域重要河段进行防洪治理是非常必要和十分迫切的。本次审批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堤防25.578千米,加高加固堤防12.585千米:河道护岸6.351千米;加固重建、新建涵闸共25处。工程总投资1.94亿元,工程总工期为3年。蛮河流域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堤防8.606千米,加高加固堤防48.307千米、河道护岸26处20.75千米;加固、重建、合义并、新建涵闸25座。工程总投资2.93亿元,工程总工期为3年。

【农村安全饮水】2012年,市政府把解决饮水不安全工程作为“十件实事”之一。市水利局采取“三三”工作法抓好工作落实。建设方案突出“三优”:优先考虑水质性缺水的地区、优先解决水源性缺水的地区和优先安排群众呼声最高的地区,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方案。工程建设坚持“三严”:严把建设程序关、严把工程质量关、严把资金安全关,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管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工程实行全过程、全方位、旁站监理,建设资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确保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受益一处。至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建成集中或分散供水工程75处,解决了21.9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

【打击非法河道采砂】6月29日,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对汉江市区段的兴隆、白家湾、贾注、庞公、梯子口、张湾东津等六个采区进行迁移,坚决取缔汉江河道非法采砂点和采砂船只。8月16日,市政府在新闻媒体上发布《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依法规范河道采砂秩序的通告》,拉开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工作序幕。水利部门与公安、交通(海事)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持续在河道内组织开展了专项整治执法行动。至11月,共出动执法人员3000多人次,拆除、暂扣电瓶60个、电机30台、电焊机10台、割锚40多个。实现了禁采区域内的采砂船及砂石场的转迁。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2年,襄阳市开始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10月30日,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责任状。责任状内容为:2013年6月前,建立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出台《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2014年基本建成市、县两级水资源监控信息系统;加强水资源管理机构、队伍建设,水资源管理能力明显提高。2014年12月前,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落实水资源费征收使用政策,以及规划、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入河(湖)排污口设置论证、水资源论证后评估、节水“三同时”等规定;全面夯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2015年3月前,建成一批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示范单位、示范工程和一个示范县(市、区)或乡镇。

【熊河电站改造工程通过验收】11月28日,襄阳市熊河电站增效扩容改造工程项目通过完工验收。验收委员会一致认为:熊河电站经过改造后,提高了水能资源利用效率和电站发电效益,消除了设备安全隐患,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现代水电管理模式,促进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增添了旅游新亮点,一致同意该工程通过完工验收。熊河水库电站位于熊河水库西输水洞出口,系利用熊河西干渠灌溉水进行发电的坝后式水电站。电站改造后的年发电量48.74万千瓦时,水轮发电机综合效率79.2%,改造后增效潜力15.4%;年利用小时1224小时。项目建年利用小时1224小时。项目建设完成总投资145.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0万元,省级财政配套1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0万元,企业自筹85.3万元。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验收】11月28日,襄阳市水利局在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主持召开胡岗、邬家冲、武当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验收会,对3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委员会查看了工程现场,听取了工程参建各方的工作报告和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监督报告,查阅了工程建设档案资料,同意三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并对工程的尾工完建和今后的运行管理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胡岗、邬家冲、武当湖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工程自2009年9月开工,至2011年4月完工,完成投资1453.53万元。通过对大坝、溢洪道、输水管等主要建筑物的除险加固和管护设施的完善,病险隐患得以彻底消除,水库恢复正常运行,灌慨能力显著增强,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设计标准和100年一遇校核的设计标准。

 

栏目导航
主办单位: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 襄阳日报社